工业设计如同“根系”,为产业进化输送“生长的养分”。在广州这片创新沃土上,工业设计师们化身为“造梦师”——有的将骑行的烟火记忆与木棉花的坚韧气魄融入自行车设计,使产品成为“会呼吸的岭南符号”;有的则深耕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从会议大屏的极致设计中破译“从颜值到价值”的密码。尽管发展路径各异,他们却共享同一片“根系”:千年商都的开放基因与触手可及的产业链生态,让设计从土壤中破土而出,向阳生长。如今,广州工业设计师以匠心打磨的产品,正从珠江之畔出发,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跃上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
大学时期,张栋良与朋友们骑着自行车在广州大学城飞驰,风在耳边呼啸,青春在车轮下飞扬。谁也没想到,这个骑行少年,日后会成为全世界自行车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张栋良设计的“花木兰”和“穆桂英”京剧脸谱头盔,助力中国自行车队夺得首枚自行车项目奥运金牌。作品还被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此后,他还参与了2021年东京奥运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头盔设计,继续用创意为中国自行车队保驾护航。
如今,他带领团队打造的INTROPY翎骐首款公路车——SPEEDSTER,已成为行业标杆。这款车在英国银石风洞实验室的测试中展现了优异的空气动力学性能,骑行100公里可节省21秒。为了打造这辆“梦想之车”,张栋良和团队经历了14次迭代,攻克了沥青基碳纤维的应用难题,最终将车架重量减轻到700克,为专业骑行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速体验。
他们的团队就像一支配合默契的自行车队。张栋良自比为“冲刺手”,负责最终的设计决策和产品落地;其他成员则是“辅助手”,分别负责技术、运营和市场推广。这支队伍中,有中山大学力学系和广东工业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因对骑行的共同热爱而相聚,为“用设计改变生活”的梦想而奋斗。
广州,这座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城市,是张栋良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他设计灵感的源泉。他将广州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设计中,团队品牌Logo是一朵木棉花与战斗机的结合——木棉花象征着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精神,而战斗机的形态则体现了团队的创新与冒险精神。从广州出发,张栋良和他的团队已经站上了世界舞台,但他们心中还有更大的梦想:用最好的设计,让更多人感受到骑行的乐趣,让中国设计闪耀世界。
走进视源股份的创新设计院,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创意与探索的实验室。办公室里,各种材质的样品琳琅满目,从金属到塑料,从木材到玻璃,应有尽有,角落里堆满了的“失败品”静静地诉说着视源股份在工业设计道路上的坚持与努力。
视源股份创新设计院院长潘定龙拥有20多年的设计经验,他的故事始于对“颜值”的追求。他回忆道:“我入行时,工业设计更多是视觉上的创新,只要产品看起来漂亮,就能吸引消费的人。”然而,时代变迁,单纯的外观设计已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当下的设计创新是构建以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研究和用户场景研究为底层驱动的设计运作模式。
“以我们设计的会议大屏为例,当时市场反馈说我们的产品噪声太大,研发团队把产品降噪之后,声音的清晰度又不行了。”潘定龙说。为了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团队进行了无数次对比测试,邀请真实用户来体验,记录他们的感受,分析数据,最终找到了平衡点。“设计产品不仅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还应该要考虑周边人的感受,甚至外因。”潘定龙说,“工业设计已从单纯的视觉设计,转变为对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的全方位关注。”
作为资深工业设计师,潘定龙认为,广州的工业设计行业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具备强大的产业链协同优势——广州地处大湾区的核心位置,周边的技术资源丰富,从供应商到打样工厂,几乎能在200公里内找到一切所需。“我们有一个想法,很快就能在周边找到比较合适的供应商,快速打样,几天内就能看到成品。”这种产业链的协同效应,让广州的工业设计在效率和创新上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从“颜值控”到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的“守护者”,潘定龙和他的团队用坚持和创新诠释了工业设计的真谛。他们不仅在设计产品,更在设计一种全新的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生活。